赣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红医魂”为引领,精心打造“法技先锋”党建品牌,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党建工作与学生培养、专业发展、社会服务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一、品牌内涵:以法铸魂、以技育能、以先锋引领,诠释新时代红医精神
以“法”铸魂,坚守初心使命:“法”是品牌的精神内核,既代表着以科学鉴定维护司法公正的专业使命,更体现着“政治坚定”的红色基因,确保事业发展始终服务于法治中国与健康中国建设。
以“技”育能,锤炼专业本领:“技”是品牌的立身之本,承继“技术优良”的红医传统,体现为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司法鉴定等专业技能的精益求精,更蕴含勇于开创的科研精神,以技术突破驱动专业发展。
以“先锋”引领,勇担时代重任:“先锋”是品牌的行动姿态,要求成为党建引领的先行者、无私奉献的践行者,通过培养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复合型人才,在服务健康中国与法治中国建设中展现担当作为。
二、实践创新:实施四大工程,构建“法技先锋”党建育人新路径
1.红医铸魂工程:筑牢政治忠诚根基
支部严格规范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构建“集中研学+个人自学”的理论学习体系,持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创新教育形式,组织党员赴中央苏区卫生史陈列馆、崇义革命历史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在追寻红色足迹中传承红医精神,筑牢信仰根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教育在先、预防在前,常态化开展党纪学习、廉政警示和师德师风专题教育,通过案例剖析、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切实筑牢党员教师廉洁从教、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2.法技育人工程:构建协同育人新范式
支部系统构建“法技育人工程”四维融合体系,推动育人工作提质增效:(1)深化课程与思政融合,筑牢立德树人主渠道。以《法医病理学》《基因工程》等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为引领,将红医精神、法治思想与科学伦理深度融入专业教学。通过举办思政微视频大赛、专业辩论赛等创新形式,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2)推动科研与教学融合,激活创新人才培养新动能。将司法鉴定实践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把鉴定规范引入实验课堂;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前沿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案例;依托学科平台实施科研导师制,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早接课题。通过举办法医学知识技能大赛、“德技杯”生物医药实验设计大赛等赛事,构建“以赛促研、以研促学”的培养机制。(3)强化专业与实践融合,缩短学岗转化周期。与省内外十余家公安、司法鉴定机构、高校、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企业研发以及真实案件鉴定流程;在校内通过模拟现场勘查、标准化案例分析与实验操作考核等系统化训练,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战技能,有效缩短学生从课堂到岗位的适应期。(4)推动服务与成长融合,深化社会责任担当。依托专业优势,组织师生面向社会开展“食品安全卫生”科普宣讲等公益服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将生物技术与医学知识送入基层社区和乡村,引导学生将专业价值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服务奉献中坚定职业理想,实现自我成长。
3.科研赋能工程:打造产学研融合新高地
支部深入实施“科研赋能工程”,系统构建“基础研究-应用转化-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推动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1)夯实科研根基,提升创新能力。支部加强人才引进与服务工作,近三年引进博士10余人,吸收两名2教师入党,党员中博士占比72.2%。通过加强科研经验交流与合作,帮助教师快速成长。(2)深化产学研融合,服务地方发展。积极拓展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战略合作,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3)强化实践平台,推动科教融合。依托司法鉴定研究所这一重要实践平台,深入实施“学科建设提质、人才引育固本、服务能级跃升”三大工程,构建“教学-科研-鉴定”一体化发展体系。(4)延伸社会服务,彰显责任担当。坚持“科研服务社会”的理念,组织党员教师深入社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提供司法鉴定咨询和健康科普服务,提升公众健康与法治素养。
4.师生连心工程:创建双向赋能新生态。
支部以“师生连心工程”为载体,创新构建师生双向赋能、教学相长的成长共同体。通过打造“党员班主任+科研导师”双擎引领模式,建立贯穿学生成长全周期的关怀体系:以新生见面会夯实学业起点,以新老生经验交流会促进薪火相传,以考研考公专题辅导会破解发展难题,以“生物技术专业校友领航讲座”和“赣医法医人物”系列访谈启迪职业规划。在教师发展层面,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从政治引领、专业发展、生活关怀等多维度提供支持,通过常态化谈心谈话及时解决实际困难,营造潜心育人的良好环境。

二、工作成效:党建引领聚合力 法技融合育新人
1、政治引领坚强有力,理想信念根基牢固
支部坚持理论武装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全体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近三年支部党员始终保持政治坚定、纪律严明,未发生任何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和师德师风问题,锻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党员队伍。支部书记胡斌同志荣获校级“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一等奖;支部成员获评校级“三全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生物技术教研室获评2024-2025学年度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充分展现了支部建设的卓越成效。
2、人才培养成果丰硕,育人质量显著提升
通过“法技育人工程”系统实施,支部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近五年承担省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课程思政项目7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大创项目1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等高水平竞赛中屡获佳绩。2024届生物技术专业考研录取率达44.9%,创历史新高,其中95.6%过线学生成功录取,充分彰显育人工作扎实成效。


3、科研创新实现突破,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支部科研创新成果丰硕,2025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科研经费达133万元,创历史新高。近五年发表论文近百篇,获省级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级协会科技奖1项。产学研深度融合,与章贡酒业合作项目实现技术突破,党员曾炜关于食用油与心血管健康的科研成果及科普建议在《人民日报》《生命时报》等权威媒体专题报道,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司法鉴定服务专业高效,为省内外政法系统、医疗机构等提供优质鉴定服务,为推进平安中国、法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4、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服务效能充分彰显
“师生连心工程”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成效显著。班主任队伍建设成果突出,近五年10余名教师担任班主任,张俊杰、胡斌同志分获校“知生赛”一、二等奖并获评“最美班主任”。校友引领彰显育人成效,2012届毕业生余磊运用专业知识成功抢救“假死”溺水者,其先进事迹获光明网等媒体报道,生动诠释红医精神。社会实践深化育人内涵,带领“生命火炬”团队赴兴国开展遗体器官捐献调研,获江西新闻等媒体报道,以专业服务提升公众认知,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