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招生就业 研究生招生 正文

基础医学院科研团队及科研导师简介

作者:时间:2020-05-21点击数:

     基础医学院 主要科研团队及科研导师

序号

科研团队

方向

负责人

成员

1

免疫学科研团队


刘志平

吴素珍、谢富华、罗晓婷

2

分子病理学科研团队


万绍贵


3

神经生物学科研团队

方向1

黄志华

黎晓



方向2

刘艳玲


4

病原生物学科研团队


陈鑫


   5
生物技术科研团队


王烈峰

甘滔





 









要科研团队介绍

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科研团队介绍


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学团队是学院主要科研团队之一,以此为基础成立的赣南医学院炎症与免疫中心是学校重点发展的七大科研平台之一。负责人为基础医学院刘志平教授(http://www.gmu-liulab.org),主要成员包括博士老师3名,硕士老师5名及研究生多名。

炎症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保护性反应,但过强或慢性炎症是常见炎症及其相关疾病如癌症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基础,对其复杂机制的理解意义重大。免疫学科研团队致力于用免疫学方法研究炎症性肠病、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并研究开发新的抗炎药物。

免疫学科研团队的研究平台主要在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科研中心5楼和2楼,依托赣州市癌症精准医学工程技术中心,得到中央支持地方高校专项基金“医学免疫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学科等资金资助,拥有主要的大型仪器设备有流式细胞仪、液相悬浮芯片系统、倒置荧光显微镜、荧光定量PCR 仪、超高灵敏度化学发光成像系统、多功能酶标仪、超微量分光光度计、超低温冰箱、高速冷冻离心机、A2生物安全柜、二氧化碳培养箱、倒置成像显微镜、厌氧工作站等实验仪器设备http://kyzx.gmu.cn/info/1107/1359.htm)。

过去5年内,本研究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级基金7项(包括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校级项目多项,总科研经费超过500万元。发表SCI论文57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 论文39篇,包括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2019年度,本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心脑血管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项。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共9篇,其中中科院JCR 1区论文3篇,2区论文2篇。

联系方式

负责人:刘志平

电话/微信:13879793709

Email: Zhiping.Liu@gmu.cn

QQ:1976371348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7/1976.htm

实验室网址:www.gmu-liulab.org  


骨干成员:

吴素珍

电话/微信:19970759495
QQ:2868583962
邮箱:
wusuzhen2005@126.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9/1977.htm

谢富华

电话:18507971257

邮箱:fhxie@gmu.edu.cn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9/1760.htm

罗晓婷

电话:13677975578

邮箱:xtluo76@163.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9/1988.htm


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分子病理科研团队介绍


赣南医学院分子病理中心是学校批准建设的校级重点科研平台之一(负责人为万绍贵教授),也是赣州市肿瘤液体活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基地。在当前精准医学时代下,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医学研究的前沿热点课题,同时也是实施个体化临床精准诊疗的基础,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与产业转化市场前景。分子病理中心定位于主要应用当前世界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来从事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开发。

中心现已拥有国际前沿的分子诊断与肿瘤生物学研究平台,比如第三代纳米孔测序平台、10X Genomics单细胞分析平台、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全自动化毛细管核酸电泳平台、循环肿瘤细胞富集与单细胞分选鉴定平台、高灵敏度数字PCR平台、细胞能量代谢仪等。

中心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1) 基于第三代纳米孔测序平台的微生物组测序、肿瘤融合基因和多位点突变检测、以及DNA和RNA甲基化直接测序研究;2)基于单细胞分析技术平台的肿瘤免疫微环境与肿瘤异质性研究;3)循环肿瘤细胞与循环肿瘤DNA等液体活检技术研究。

联系方式

负责人:万绍贵

电话/微信:15517819962

Email: wansg@gmu.edu.cn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8/1989.htm



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科研团队

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科研团队是赣南医学院连续3届高水平重点学科——医学生理学学科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团队在人才队伍、研究平台、科学研究及教学与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团队负责人为黄志华教授。

1、团队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生物学科研团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两个较为稳定的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疼痛及电针调节免疫机制研究。1)疼痛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采用神经药理学、行为学、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电针对不同品系小鼠的镇痛作用,首次建立小鼠电针镇痛模型,并进一步研究了电针在炎症痛及神经病理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电针治疗慢性痛提供了实验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被国外学者引用200余次,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相互作用,研究药物对神经病理性痛的治疗作用及机制。(2)电针调节免疫机制研究。以细胞因子与神经肽之间相互作用及非神经元胆碱能系统为研究切入点,阐明电针调节免疫的作用及机制,为电针应用于临床辅助调节免疫平衡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方向之二: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针对脑血管意外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且相关防治药物(特别是防治脑卒中的药物)较少的现状,本研究方向重点研究:(1)慢性脑缺血自噬与炎症分子机制及药物干预机制研究;(2)植物雌激素通过细胞膜受体GPR30调控突触外GluN2B型NMDA受体介导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3)“胆碱能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植物雌激素干预效应;(4)多功能蛋白DREAM分子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及其参与药物对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5)脑缺血后神经元再生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分子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

研究方向之三:学习与记忆的机制。学习与记忆机制的研究是神经科学研究的前沿,是“中国脑计划”和“世界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大脑秘密、攻克大脑疾病的重要基础。我们研究组将利用膜片钳、动物行为学、免疫荧光和光遗传性等技术手段从以下方向开展研究:1)神经调质(去甲肾上腺素等)对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的调控及机制。2)MAGUKs家族支架蛋白对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的调控及机制。

2、人才队伍:团队拥有一批思想业务素质较高、科研成果较好、年龄、职称、学科结构合理的学术专业人才队伍。主干成员10名,其中教授4名(含二级教授1名,三级教授2名),副教授3名,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省学科带头人1名,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学位委员会硕士专业学位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会理事2人,省生理学会常务理事2人。现有赣南医学院硕士生导师7人。

4、研究平台:以科研中心公用平台为主,团队主建的省部共建项目——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位于第五实验楼3楼,占地600 m2,投入800多万元,初步建成电生理实验室、动物模型室、形态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行为学实验室等。

5、科学研究:团队成员承担科研项目 60余项,资助经费约6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3 项,省级课题32 项。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收录65篇,全文26篇,核心期刊发表 60余篇。团队曾获科研成果奖8项。

6、教学与人才培养:承担了本科生《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生《神经生物学》、《高级病理生理学》和《实验动物学》等课程,其中《神经生物学》获校研究生优质课程;主编及参编教材10余部;指导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25项,其中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项;指导研究生申报创新项目14项,其中省级项目8项;2013-2020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7名(其中在职硕士研究生4名)。

联系方式:

方向一负责人:黄志华

电话:18970786003

邮箱:18970786003@163.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8/1932.htm

骨干成员:黎晓

移动电话:18970786303;

微信号:18970786303

电子邮箱:lixiao7979@163.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8/1975.htm

方向二负责人:刘艳玲

电话/微信:17870561907

Email: yanling_liu190711@163.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44/1968.htm


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科研团队介绍


病原生物学科研团队是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主要科研团队之一,负责人为病原生物学教研室陈鑫博士。团队成员包括博士教师3名,硕士教师8名及研究生多名,其中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草药抗真菌活性和机制研究、抗疟原虫药物筛选和机制研究。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病是影响国民的身心健康重要因素之一。利用现代测序技术获取病毒的基因组,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能阐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以及传播规律,为病毒的防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另外,真菌和疟原虫也是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利用赣南地区独特的中草药资源,筛选具有抗菌活性和抗疟原虫活性的药物,探究其作用机理,能为新药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病原生物学科研团队的研究平台主要分布在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第三实验楼的5、6楼和第五实验楼的6楼。拥有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以及完成病原生物学相关研究的生物安全柜、PCR仪、凝胶成像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真菌培养箱、超低温冰箱等实验仪器设备。

在过去5年,研究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10余项,以及赣南医学院校级项目和人才启动项目多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6篇。获得专利2项。

联系方式

负责人:陈鑫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综合楼617办公室

微信:baiyjqqq

电子邮箱:baiyjqqq@126.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41/1764.htm




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物技术科研团队介绍


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物技术科研团队是学院主要科研团队之一,此团队支撑赣南医学院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为科研中心王烈峰副主任,主要成员包括博士老师3名,硕士老师5名及研究生多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病变特征是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导致沉积处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使动脉壁变硬,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弹力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目前已被大家公认的致AS的危险因素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遗传因素,一些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和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肥胖等。其中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为主要表现的高胆固醇血症是AS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科研团队致力于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寻找发病的信号通路及重要关键节点蛋白,并研究开发相应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生物技术科研团队的研究平台主要在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科研中心4楼和2楼和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依托赣南医学院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得到中央支持地方高校专项基金“生物技术基础实验平台”,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学科等资金资助,拥有主要的大型仪器设备有流式细胞仪、倒置荧光显微镜、荧光定量PCR 仪、超高灵敏度化学发光成像系统、多功能酶标仪、超微量分光光度计、超低温冰箱、高速冷冻离心机、A2生物安全柜、二氧化碳培养箱、倒置成像显微镜等实验仪器设备(http://kyzx.gmu.cn /info/1107/1359.htm)。

过去5年内,本研究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级及校级项目及横向课题多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500万元。发表SCI论文10篇,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1项。

联系方式

主要负责人:王烈峰

电话:13970101879

电子邮箱:469730795@qq.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7/1931.htm

骨干成员:甘滔

电话:18107072850

邮箱:3259620167@qq.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9/1953.htm


科研导师简介

科研导师 刘志平 介绍






刘志平,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硕士和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免疫学。现任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研究生和学科)。为江西省高等学校“井冈学者”特聘教授、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和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西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


他于2008年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owa, USA) 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随后,于2008-2011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chigan, USA)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11-2014年在美国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Memphis, Tennessee, USA) 免疫系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回国任教于赣南医学院。


目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赣南医学院油茶专项、赣南油茶产业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项目和赣南医学院人才启动基金等共计基金资助。2019年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排名第一)。


已发表SCI论文39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8篇,通讯作者16篇 另外以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期刊论文20篇2015年,刘志平首次揭示了DNA感受器AIM2通过调节干细胞活性及肠道菌群变化来抑制肠道肿瘤的复杂机制。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这项科研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 162(1): 45-58. (SCI影响因子32.242),并被同期Cell和另一学术期刊Cancer Discovery (SCI影响因子19.783) 所评论。2015年,刘志平被中国免疫学会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北京)邀请做口头报告并在第九分会场“肿瘤免疫与肿瘤免疫治疗”Session 1担任主持人。2016年担任赣南医学院高水平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带头人。2017年担任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一级学科负责人、赣州市癌症精准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2018年获得江西省免疫学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自2014年以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3名(已毕业5名)。到目前为止,有4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名研究生获得省政府奖学金,2人获得优秀毕业生。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共发表SCI论文10篇。指导本科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三等奖(2次),指导本科生发表第一作者论文4篇。


代表性论文:

1. Man SM#, Zhu Q#, Zhu L#, Liu Z#, Karki R, Malik A, Sharma D, Li L, Malireddi RK, Gurung P, Neale G, Olsen SR, Carter RA, McGoldrick DJ, Wu G, Finkelstein D, Vogel P, Gilbertson RJ, Kanneganti TD. Critical Role for the DNA Sensor AIM2 in Stem Cell Proliferation and Cancer. Cell 2015; 162(1): 45-58.  # 共同第一作者 (Comments: (1): Rommereim LM, Subramanian N. AIMing 2 Curtail Cancer. Cell. 2015; 162(1): 18-20. (2): AIM2 Blocks Colon Cancer in Three Ways. Cancer Discov. 2015; 5(9):899-900) . #共同第一作者


2. He L, Chen Y, Wu Y, Xu Y, Zhang Z*, Liu Z*, Nucleic acid sen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colitis, Cell Mol Life Sci, 2017; 74(13): 2395-2411. * 通讯作者


3. Wu Y#, Wu X#, Wu L, Wang X*, Liu Z*. The anti-cancer functions of RIG-I like receptors, RIG-I and MDA5,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cancer therapy. Transl Res 2017;190:51-60. * 通讯作者


4. He L, Liu Y, Lai W, Chen L, Tian H, Lu X, Liu Z*. DNA sensors, crucial receptors to resist pathogens, are deregulated in colorectal cancer and associated with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J Cancer 2020; 11(4): 893-905. * 通讯作者


5. Liu Y#, Xiao X#, Ji L, Xie L, Wu S*, Liu Z*. Camellia cake extracts reduce burn injury though suppress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nd enhancing collagen synthesis. Food Nutr Res 2020;64:3782. * 通讯作者


联系方式: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第五实验楼五楼

电话/微信:13879793709

Email: Zhiping.Liu@gmu.cn

QQ:1976371348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7/1803.htm

实验室网址:www.gmu-liulab.org  

科研导师 万绍贵 介绍







万绍贵,男,汉族,九三学社社员,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肿瘤分子标志物与液体活检技术。现任赣南医学院分子病理中心负责人。江西省“双千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类)、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江西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检验与伴随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CTC技术专家委员会和ctDNA技术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分别于江西农业大学获得动物医学和预防兽医学学士与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得动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和托马斯杰斐逊大学(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博士后,曾任河南大学肿瘤标志物与液体活检实验室主任,河南大学黄河学者特聘教授等。2018年引进到赣南医学院工作,并筹建赣南医学院分子病理中心。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和江西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项目、赣南医学院医学技术培育学科项目、赣南医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和赣南医学院第三层次人才启动基金等课题研究。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排名第一和第二各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已在国际主流期刊上总共发表SCI论文40多篇,当前总被引760多次,h-index为16,i10-index为22, 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26篇,包括Oncogene(2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1篇),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2篇),  Molecular Cancer(1篇)等SCI一区杂志。


代表性论文:

1. Zhao J#, Hou Y#, Yin C, Hu J, Gao T, Huang X, Zhang X, Xing J, An J, Wan S*, Li J*. Upregulation of histamine receptor H1 promotes tumor progression and contributes to poor progno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Oncogene. 2020 Feb. 39(8):1724-1738. (通讯作者)( IF=6.854, SCI一区)

2. Lu M#, Zheng J#, Xu N, Lin H, Wan S*.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as adjuvant treatment for 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 early stage vs late stage. 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 2019 May. DOI:10.1007/s0028 0-019-03847 -w) (通讯作者) (IF=2.808, SCI三区)

3. Bao D#, Zhao J#, Zhou X, Yang Q, Chen Y, Zhu J, Yuan P, Yang J, Qin T, Wan S*, Xing J*. Mitochondrial fission-induced mtDNA stress promotes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 infiltration and HCC progression. 2019 Mar. Oncogene. DOI: 10.1038/s41388-019-0772-z (通讯作者)( IF=6.854, SCI一区)

4. Han F#, Wan S#, SunQ, Chen N, Zheng L, Zhang N, Li H, Huang Z, Hong L, Sun Q*.Donor plasma mitochondrial DNA is correlated with posttransplant renal allograft function. Transplantation. 2019 Feb. doi: 10.1097/TP.0000000000002598. (共同第一作者)(IF=3.96,SCI二区

5. Lu M, Yuan S, Li S, Li L, Liu M*, Wan S*. The exosomes-derived biomarker in atherosclerosis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Translational Research. 2019 Feb; 12 (1):68-74;(通讯作者(IF=2.337, SCI 三区)


联系方式:

地址: 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第五实验楼5楼

电话/微信:15517819962

Email: wansg@gmu.edu.cn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8/1989.htm

科研导师 黄志华 介绍






黄志华博士,女,1972年生,生理学教授,硕导,现任职于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人选,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机能实验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神经科学会理事,赣南医学院机能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教育背景

• 2018.10-2019.8 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生理系,访问学者;

• 2011.9-2014.6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医学博士学位;

• 2010.9-2011.8  北京大学医学部,访问学者;

• 2004.9-2006.12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

• 1997.9-1998.7   北京医科大学,助教进修班学习,生理学;

• 1990.9-1995.7   赣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

• 脑缺血的分子机制及其干预策略研究

工作经历

1. 2009.12-今      赣南医学院,教授

2. 2005.12-2009.12  赣南医学院,副教授

3. 2000.12-2005.12  赣南医学院,讲师

4. 1995.7-2000.12   赣南医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ICT通过GPER-ERK-NFκB信号调控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编号:31960190,40万元,2020.1-2023.12(主特)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SS通过a7nAchR/JAK2/STAT3胆碱能抗炎通路发挥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编号:81760654,35万元,2018.01-2021.12(第二)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SS脑保护作用机制研究:基于GluN2B型NMDA受体的调控,编号:31360250,49万元,2014.1-2017.12(主特)

4. 省自然科学基金:ICT通过GPER-ERK-NFκB信号调控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编号:20192BAB205117,6万元,2019.1-2021.12(主持)

5. 省自然科学基金:拳参有效成分-413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重构机制研究,编号:20122BAB205039,2.0万元,2012.7-2015.6(主持)

代表性论文

1. Li X#, Huang ZH#, Liu Song, Zeng XL, Xei JL, Liu CM, Xiao H, Liu RZ, Li LD*, Zeng J*. 3'-Daidzein sulfonate sodium provides neuroprotection by promot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d suppress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a rat model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Am J Transl Res, 2018, 10(11): 3455-3464.(IF: 3.061, 3区, 共一作)

2. Zeng Q#, Huang ZH#, Zhang JD#, Liu RZ, Li X, Zeng J, XiaoH*. 3′-Daidzein sulfonate sodium protects against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mediate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hippocampal damage via activity-regulated cytoskeleton-associated protein upregulation. Front Neurosci. 2019, 13: 106. doi: 10.3389/fnins.2019.00104. (IF: 3.877, 2区, 共一作)

3. Huang ZH#, Zhiping Hu ZP#, Ouyang J, Huang C*. Electroacupuncture regulates DREAM/NF-κB signaling pathway and ameliorates immunosuppression in cyclophosphamide-induced mice.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2019, 37(5): 292-300 (IF: 2.637, 3区, 共一作)

4. Wang Y, Xue M, Xia Y, Jiang Q, Huang Z*, Huang C*.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upregulates α7nAChR and inhibits JAK2/STAT3 in dorsal root ganglion of rat with spared nerve injury. J Pain Res. 2019, 12: 1947-1955. (IF: 2.36, 3区, 共同通讯)

5. Wang Y, Jiang Q, Xia YY, Huang ZH*, Huang C*. Involvement of α7nAChR in electroacupuncture relieving neuropathic pain in the spinal cord of rat with spared nerve injury. Brain Res Bull. 2018, 137: 257-264.(IF: 3.033, 3区, 共同通讯

学术奖励

1. 曾靖,黄志华,李良东,钟星明,肖海.《3′-大豆苷元磺酸钠(GSS)对心脑血管药理作用的研究》获2009-2010年度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011年;

2. 黄志华,李良东,曾靖,黎晓,肖海,李洪亮,叶和杨.《拳参正丁提取物抗心律失常及其作用机制》获2007-2008年度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

3. 黄志华,刘春棋,杨人泽,李良东,叶和杨,肖海,黎晓,李洪亮.《拳参正丁提取物抗心律失常及其作用机制》获2009年赣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

4. 曾靖,黄志华,钟星明,肖海,李良东,黄真.《大豆苷元对豚鼠胆囊收缩运动及机制研究》获2007年赣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

受邀学术报告

1. 2017年8月,江西省生理科学会学术会议,报告题目:“GSS通过抑制兴奋性毒性对脑缺血的保护机制研究”;

2. 2013年10月,江西省生理科学会学术会议,报告题目:“染料木素磺酸钠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研究”。

研究生培养

自2014年以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2名(已毕业14名,其中在职研究生4名)。到目前为止,所有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通过率100%。直接指导的研究生获奖学金9人次,其中一等奖学金2人次,二等奖学金2人次。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共发表SCI论文4篇。


联系方式: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基础医学院

电话:18970786003

邮箱:18970786003@163.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8/1932.htm


科研导师 刘艳玲 介绍






刘艳玲,女,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

她于2007年获得中山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随后,于2007.9-2019.6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欧洲神经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7回国任教于赣南医学院。

目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赣南医学院人才启动基金资助。

已发表SCI论文7篇。2017年,刘艳玲首次揭示了去甲身上腺素增强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以第一作者发表这项科研成果在国际顶级神经科学学术期刊Neuron 93: 394-408. (SCI影响因子14.318),并被F1000所推荐。


代表性论文:

1、Liu Y, Cui L, Schwarz MK, Dong Y, Schlüter OM.(2017). Adrenergic Gate Release for Spike Timing-Dependent Synaptic Potention. Neuron. 93, 394-408. recommended in F1000Prime by Johannes Hell.

2、Liu YL, Zhou LJ, Hu NW, Xu JT, Wu CY, Zhang T, Li YY, Liu XG (2007)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duces long-term potentiation of C-fiber evoked field potentials in spinal dorsal horn in rats with nerve injury: The role of NF-kappa B, JNK and p38 MAPK. Neuropharmacology. 52, 708-715.

3、Winkler D, Daher F, Wüstefeld L, Hammerschmidt K, Poggi G, Seelbach A, Krueger-Burg D, Vafadari B, Ronnenberg A, Liu Y, Kaczmarek L, Schlüter OM, Ehrenreich H, Dere E. (2017). Hypersocial behavior and biological redundancy in mice with reduced expression of PSD95 or PSD93. Benav Brain Res. S0166-4328(17), 30204-30208.

4、Krüger JM, Favaro PD, Liu M, Kitlinsk A, Huang X, Raabe, M, Akad DS, Liu Y, Urbaub H, Dong Y, Xu W, Schlüter OM.(2013). Differential Roles of Postsynaptic Density-93 Isoforms in Regulating Synaptic Transmission. J Neurosci. 33,15504-15517.

5、 Bonnet SA, Akad DS, Samaddar T, Liu Y, Huang X, Dong Y,Schlüter OM.(2013). Synaptic State-Dependent Functional Interplay between Postsynaptic Density-95 and Synapse-Associated Protein 102. J Neurosci. 33, 133398-13409

联系方式:

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基础医学院

电话/微信:17870561907

Email: yanling_liu190711@163.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44/1968.htm


科研导师 陈鑫 介绍








陈鑫,男,汉族,中共党员,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

于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获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留研究所工作。2018年5月加入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5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参与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目前主持在研项目2项,担任JAIDSParasites & VectorsBMC Infectious DiseasesPloS One等期刊审稿人,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


代表性论文:

[1] Chen X, Ye M, Wang Y, Zhang C*, Zheng Y T*. Laos is Affected by HIV CRF01_AE and the Newly Identified CRF97_01B. Virol Sin, 2020 (Online ahead of print, DOI: 10.1007/s12250-020-00215-4). (IF= 2.610)

[2] Chen X, Zhou Y H, Ye M, Wang Y, Duo L, Pang W, Davey Smith, Zhang C*, Zheng Y T*. Burmese injecting drug users in Yunnan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cross border transmission of HIV 1 in the China Myanmar border region. Virulence, 2018; 9(1):1195-1204. (IF= 4.775)

[3] Chen X, Duo L, Ye M, Zhang C*, Zheng Y T*. Non-Chinese migrants: challenge faced by Yunnan of China to achieve the 90-90-90 goals. Virol Sin 2018; 33(3):291-293. (IF= 2.467)

[4] Chen X, Ye M, Duo L, Pang W, Smith D, Zhang C*, Zheng Y T*. First description of two new HIV-1 recombinant forms CRF82_cpx and CRF83_cpx among drug users in Northern Myanmar. Virulence, 2017; 8(5):497-503. (IF=3.947)

[5] Chen X, Ye M, Pang W, Smith D, Zhang C*, Zheng Y T*. First appearance of HIV-1 CRF07_BC and CRF08_BC outside China. 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 2017; 33(1):74-76. (IF= 1.935)


在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缅边境新HIV-1重组型CRF83_cpx传播和流行的进化生物学研究,2020年1月-2022年12月,21万,项目负责人。

[2] 赣南医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河南省医院病人HCV和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2019年1月-2023年12月,60万,项目负责人。


联系方式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综合楼617办公室

微信:baiyjqqq

电子邮箱:baiyjqqq@126.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41/1764.htm




科研导师 王烈峰 介绍







王烈峰,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机制研究及生物活性多肽研发。现任赣南医学院科研中心副主任。现为江西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

2011年在同济大学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于2013-2015年在美国北德州大学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目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赣南医学院油茶专项、赣南油茶产业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项目和多项企业横向课题等基金资助。2019年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排名第一)。

已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3篇,通讯作者5篇。申报专利2项,现为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负责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硕士点负责人。2017年担任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团队负责人。2018年担任赣南医学院蛋白与多肽学科负责人、赣州市干细胞临床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2020年获江西省首届普通高校金牌硕士生导师

2014年以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已毕业5名),指导研究生共发表SCI论文4篇。指导本科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三等奖(1次),指导本科生发表SCI论文1篇。


代表性论文:

1.  Zhang X, Hong R, Chen W, Xu M, Wang L#. The role of long noncoding RNA in major human disease. Bioorg Chem. 2019;92:103214.

2. Xu, M, Gan, T, Ning, H, Wang, L#., MicroRNA Functions in Thymic Biology: Thymic Development and Involution. Front Immunol 2018, 9, 2063.

3. Xu M, Sizova O, Wang L# and Su DM#. A Fine-Tune Role of Mir-125a-5p on Foxn1 During Age-Associated Changes in the Thymus. Aging Dis. 2017; 8(3):277-286.

4. Xu M, Hong R, Zhang X, Zou H, Zhang Y, Hou Z and Wang L#. CysLT1 receptor antagonist alleviates pathogenesis of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mouse model. Oncotarget. 2017; 8(65):108418-108429.

5. Wang L*, Du C, Lv J, Wei W, Cui Y and Xie X. Antiasthmatic drugs targeting the cysteinyl leukotriene receptor 1 alleviat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and pathogenesis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J Immunol. 2011;187(5):2336-45.


联系方式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科研中心

电话:13970101879

电子邮箱:469730795@qq.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7/1931.htm


科研导师 吴素珍 简介






吴素珍,女,博士,副教授,现为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取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18年3月-2019年3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药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访问学习。

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并致力于研究开发新的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物。科研平台主要依托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科研中心,该平台拥有项目研究所需的大型仪器设备如流式细胞仪、倒置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冷冻切片机、石蜡包埋机和石蜡切片机、荧光定量PCR 仪、超高灵敏度化学发光成像系统、多功能酶标仪、超低温冰箱、高速冷冻离心机、气质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二氧化碳培养箱、倒置成像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实验仪器设备及SPF级动物饲养中心。

2015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主持江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项,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1项,主持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1项,主持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项目开放基金项目1项,主持赣南医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项,主持赣南医学院校级重点项目1项,主持赣南医学院博士启动项目1项,主持赣南医学院留学回国基金1项,心脑血管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科研总经费达130余万元。2015年以来指导本科生科技创新课题5项,指导本科生参加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二等奖1项,指导本科生参加第四届赣南医学院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获二等奖1项,指导本科生参加第5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获优秀奖1项。2015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篇。参编教材2部。


代表性论文

1.Wang Bo#, Wu Suzhen#, Liu Jin et al. Development of selective small molecule MDM2 degraders based on nutlin.[J] .Eur J Med Chem, 2019, 176: 476-491.

2. Li Jialin, Wu Bing, Hu Haibo, Fang Xiansong, Liu Zhiping*, Wu Suzhen*. GdCl3 attenuates the glomerular sclerosis of streptozotocin (STZ) induced diabetic rats via inhibiting TGF-β/Smads signal pathway. [J] .J. Pharmacol. Sci., 2020, 142: 41-49.

3.Zhang W#, Wu S Z#, Zhou J, et al. 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eptide (1-34) reduces alveolar bone loss in type 1 diabetic rats. [J]. Archives of Oral Biology, 2017, 83:13.

4.Su-Zhen Wu#, Si-Jun Yang#, Hong-Min Chen, Fang-Fang Peng, Hong Yu, Joan C. Krepinsky, Bai-Fang Zhang*Dual roles of parathyroid hormone related protein in TGF-β1 signaling and fibronectin up-regulation in mesangial cells [J]. Biosci Rep, 2017, 37(5): BSR20171061.

5.Jing Jin#, Chao Peng#, Su-Zhen Wu, Hong-Min Chen, Bai-Fang Zhang*. Blocking VEGF/Caveolin-1 signaling contributes to renal protection of fasudil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rat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15, 36 (7): 831-840.


联系方式: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基础医学院

电话/微信:19970759495
QQ:2868583962
邮箱:
wusuzhen2005@126.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9/1763.htm


科研导师 谢富华 介绍





谢富华,博士,男,1974年生,生物化学教授,硕导,现任职于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赣南医学院分析实验室主任。

教育背景

2012.9-2016.8  中山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

2004.9-2007.6  广东医科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理学硕士;

1996.9-2001.6  赣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士;

研究方向

肿瘤代谢研究,IgAN发病机制研究。

工作经历

2020.1-今         赣南医学院,教授

2014.1-2019.12    赣南医学院,副教授

2008.1-2013.12    赣南医学院,讲师

2001.7-2007.12    赣南医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转录组测序与代谢组学分析探

讨干扰“瓦博格效应”对乳腺癌的影响,2018/01-2021/12,34万元,在研,

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腺病毒介导PKM2 RNAi抗乳腺癌

作用的研究,2012/01-2015/12,29万元,结题,主持

3. 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20092084,携带PKM2 shRNA重组腺病毒的

构建和鉴定,2011/01-2012/12,0.4万,结题,主持

4. 江西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GJJ09584,腺病毒介导Trop-2 shRNA对

MCF-7细胞生长影响,2009/01-2010/12,1.0万元,结题,主持

代表性论文

1. Zhuo Yao#, Fuhua Xie#, Min Li, Zirui Liang, Wenli Xu, Jianhua Yang, Chang Liu, Hongwangwang Li, Hui Zhou*,and Liang-Hu Qu* ,Oridonin induces autophagy via inhibition of glucose metabolism in p53-mutated colorectal cancer cells.Cell Death and Disease;2017(1): 30~35

2. 王润秀#,钟悦,谢富华*,等.针对PKM2多位点RNAi质粒载体的构建和筛选.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3):325-328.

3. 王润秀#,刘金英,谢富华*,等.重组腺病毒Ad-PTEN对786-O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5,35(1):24-26.

4. 刘轩#,王润秀,谢富华*,等.Survivin RNAi联合PsL 5F影响MCF-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实用癌症杂志2016,31(1):4-6.

5. 王润秀#,侯志平,谢富华*,等. 腺病毒介导PKM2 RNAi对MCF7细胞增殖、侵袭和粘附能力的影响.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23(5)283-287.

研究生培养

2017年以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共同培养2名,单独培养1名)。

联系方式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基础医学院

电话:18507971257

邮箱:fhxie@gmu.edu.cn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9/1760.htm



科研导师 罗晓婷 介绍


罗晓婷,女,1976年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授,硕导,现任职于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江西省高校金牌教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


教育背景

• 2013.09-2014.08,美国北德州大学,健康医学中心,国外访问学者;

• 2006.09–2009.06,江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导师:李舒梅

• 19940.9–1999.07,白求恩医科大学,口腔医学,学士

研究方向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工作经历

• 2011.11-至今,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

• 2008.01-2011.10,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教授

• 2003.11-2007.12,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讲师

• 1999.07-2003.10,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助教


5年基金项目

1.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XN201907,赣南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易感基因、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前瞻性研究,2020.01-2021.12,10万,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区科学基金项目,81660566,循环microRNA与2型糖尿病关联 的前瞻性研究, 2017.01-2020.12,37万元,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1560260,Dock2在宿主抗鼠类柠檬酸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2016.01-2019.12,38万元,第二

4. 赣南油茶产业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YK201604,油茶饼粕提取物口腔护理用 品的开发与应用,2016.01-2019.12,25万,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0860246,赣南地区T2DM易感基因、环境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研究,2009.01-2011.12,27万元,第二

5年科学研究论文

1. Luo, XiaotingWu, Jinzi,Jing, Siqun,Yan, Liang-Jun. Hyperglycemic Stress and Carbon Stress in Diabetic Glucotoxicity.  Aging Dis. 2016; 7(1): 90-110.

2. Luo, XiaotingLi, Rongrong,Yan, Liang-Jun,Roles of Pyruvate, NADH, and Mitochondrial Complex I in Redox Balance and Imbalance in beta Cell Function and Dysfunction.  J Diabetes Res; 2015:512618-512618.

3. Jinzi Wu, Xiaoting Luo (共同第一作者), Nopporn Thangthaeng, Nathalie Sumien, Zhenglan Chen, Margaret A. Rutledge, Siqun Jing, Michael J. Forster, Liang-Jun Yan . Pancreatic mitochondrial complex I exhibits aberrant hyperactivity in diabetes .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Reports. 2017; 11: 119-129

4. LUO Xiao-ting, YAN Liang-jun. Identification of albumin precursor, protein by the diag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Journal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6;32(4): 167-171

5. 王琪, 吴清锋, 李剑, 董明华, 江丽霞, 钟田雨, 陈菁, 黄冬梅, 钟义晶, 罗晓婷(通讯作者). 赣州市35~65岁常住居民原发性高血压流行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 40(2): 152~157

5年论著:

1. 编委, Current Protocols in Protein Science. Wiley Online Library, 2017;

2. 编委,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lipid peroxidation and protein oxidation. Nova Publishers, New York, 2014;

研究生培养

2019年以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


联系方式: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基础医学院

电话:13677975578

邮箱:xtluo76@163.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9/1762.htm


科研导师 黎晓 简介






黎晓,女,1978年3月出生,江西宁都县人;副教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生理学、中国病理生理学学会会员。

长期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及药物干预机制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项、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项、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1项和赣南医学院科研课题项目4项等研究工作,并在各级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收录全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6篇),作为主要成员获江西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1项。

研究方向:

1.神经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机制

2.心血管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机制

3.植物雌激素的干预机制

科研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SS对IL-10激活Akt/mTOR/Atg通路调节慢性脑缺血细胞自噬的干预研究(No.31760290;起止时间:2018/01-2021/12;资助经费:36万元;主持)

2.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SS干预慢性脑缺血大鼠Akt/mTOR/Atg13信号通路调节自噬的研究 (No. GJJ150970;起止时间:2015/01-2018/12;资助经费:3万元;主持)

3.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S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及DREAM参与其抗兴奋性毒性机制(No.GJJ12554;起止时间:2012/01-2014/12;资助经费:1.5万元;主持)

4. 江西省卫生厅科技项目:3'-大豆苷元磺酸钠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与脂代谢的影响 (No.20092087;起止时间:2009/01-2010/12;资助经费:0.4万元;主持)

5.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开放课题:GSS 抑制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神经元焦亡的初步研究(No.XN201923;起止时间:2019.1-2021.12;资助经费:3万元;主持)

代表性论文:

(一)期刊论文

1. Li Xiao#, Huang Zhi-Hua#, Liu Song, Zeng Xueliang, Xie Jiali, Liu Chaoming,Xiao Hai, Liu Ruizhen, Li Liangdong*, Zeng Jing*. 3'-Daidzein sulfonate sodium provides neuroprotection by promot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d suppress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a rat model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Am J Transl Res, 2018, 10(11): 3455-3464.

2. Li Xiao#, Liu Rui-Zhen#, Zeng Qi, Huang Zhi-Hua, Zhang Jian-Dong, Liu Zong-Liang, Zeng Jing*, Xiao Hai*. 3'-Daidzein sulfonate sodium protects against memory impairment and hippocampal damage caused by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Neural Regen Res, 2018, 13(9): 1561-1567.  

3. Xue J#, Li X#, Xie JL, Liu RZ, Huang C, Li LD, Huang ZH*, Zhang L*.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genistein-3'-sodium sulfonate in a ra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odel: roles of enhancing antioxidant ability and regulating

NOS system, Int J Clin Exp Med, 2018, 11(11): 12326-12332.

4.张丽梅; 王恺迪; 黎晓*; 细胞焦亡在慢性脑缺血中的研究进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11): 1049-1052.

5.黎晓, 刘瑞珍, 林彧夫, 肖海, 黄志华*, 曾靖*. 大豆苷元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4, 25(1): 6-8.

获奖情况

1. 免费医学生职业素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三;(第十五批高校教学成果奖)

2. 医学硕士研究生“三融合”素养的培育,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三;(2019年)(第十六批高校教学成果奖)

3. 拳参正丁醇提取物抗心率失常及其作用机制,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二等奖,J090235,第五;

4. 拳参正丁醇提取物抗心率失常及其作用机制,赣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09-三-10,第五;

5. 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的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改革与实践,赣南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二。

学术兼职: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全国生理学学会、病理生理学学会、药理学学会和神经科学会会员

联系方式: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移动电话:18970786303;

微信号:18970786303

电子邮箱:lixiao7979@163.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8/1975.htm



科研导师 甘滔 介绍

甘滔博士,女,1985年生,遗传学副教授,硕导,现任职于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担任生物技术教研室主任。


教育背景

• 2014.6-2014.10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医学院遗传系,助理研究员;

• 2007.9-2014.6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遗传学专业,博士学位;

• 2003.9-2007.7   中山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

白血病的遗传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遗传发病机制

工作经历

1、2017.01-今      赣南医学院,副教授

2、2015.07-2016.12  赣南医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1、Aurora B激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31960201,2020.01-2023.12,主持,在研

2、MLL靶基因Eya1在MLL易位引发白血病中的功能机制研究,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81BAB215015,2018.01-2020.12,主持,在研

3、原癌基因Mll1在前B细胞受体功能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70861,2018.01-2020.12,主持,在研

4、赣南医学院校级重点课题,ZD201702,MLL靶基因Eya1在MLL易位引发白血病中的功能研究,2018.01-2020.12,主持,在研

代表性论文

1、Gan Tao; Li Bin E.; Mishra P. Bibhu; Jones L. Kenneth; Ernst Patricia*; MLL1 promotes IL-7 responsiveness and survival during B cell differentiation ,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8, 200(5): 1682-1691. (IF: 4.718, 2区, 一作)

2、Li Bin E.; Gan Tao; Meyerson Matthew; Rabbitts Terence H.; Ernst Patricia*; Distinct pathways regulated by menin and by MLL1 i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and developing B cells, Blood, 2013, 122(12): 2039-2046. (IF: 16.562, 1区, 二作)

3、Gan Tao#; Jude Craig D.#; Zaffuto Kristin; Ernst Patricia*; Developmentally induced Mll1 loss reveals defects in postnatal haematopoiesis , Leukemia, 2010, 24(10): 1732-1741. (IF: 9.944, 1区, 共同一作)

4、Gan Tao; Fu Min; Wu Jieyu; Wen Ling; Liu Qiuyun*; How to design carbohydrate diet regimens for heart disease patients ,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18, 25(9): 979-980. (IF: 5.64, 2区,一作)


联系方式: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基础医学院

电话:18107072850

邮箱: 3259620167@qq.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9/1953.htm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赣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江西省赣州市开发区高校园区赣南医科大学黄金校区 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