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招生就业 研究生招生 正文

赣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科研团队

作者:时间:2020-05-18点击数:

赣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科研团队是赣南医学院连续3届高水平重点学科——医学生理学学科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团队在人才队伍、研究平台、科学研究及教学与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团队负责人为黄志华教授。

1、团队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生物学科研团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两个较为稳定的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疼痛及电针调节免疫机制研究。1)疼痛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采用神经药理学、行为学、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电针对不同品系小鼠的镇痛作用,首次建立小鼠电针镇痛模型,并进一步研究了电针在炎症痛及神经病理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电针治疗慢性痛提供了实验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被国外学者引用200余次,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相互作用,研究药物对神经病理性痛的治疗作用及机制。(2)电针调节免疫机制研究。以细胞因子与神经肽之间相互作用及非神经元胆碱能系统为研究切入点,阐明电针调节免疫的作用及机制,为电针应用于临床辅助调节免疫平衡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方向之二: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针对脑血管意外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且相关防治药物(特别是防治脑卒中的药物)较少的现状,本研究方向重点研究:(1)慢性脑缺血自噬与炎症分子机制及药物干预机制研究;(2)植物雌激素通过细胞膜受体GPR30调控突触外GluN2B型NMDA受体介导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3)“胆碱能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植物雌激素干预效应;(4)多功能蛋白DREAM分子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及其参与药物对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5)脑缺血后神经元再生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分子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

研究方向之三:学习与记忆的机制。学习与记忆机制的研究是神经科学研究的前沿,是“中国脑计划”和“世界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大脑秘密、攻克大脑疾病的重要基础。我们研究组将利用膜片钳、动物行为学、免疫荧光和光遗传性等技术手段从以下方向开展研究:1)神经调质(去甲肾上腺素等)对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的调控及机制。2)MAGUKs家族支架蛋白对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的调控及机制。

2、人才队伍:团队拥有一批思想业务素质较高、科研成果较好、年龄、职称、学科结构合理的学术专业人才队伍。主干成员10名,其中教授4名(含二级教授1名,三级教授2名),副教授3名,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省学科带头人1名,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学位委员会硕士专业学位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会理事2人,省生理学会常务理事2人。现有赣南医学院硕士生导师7人。

4、研究平台:以科研中心公用平台为主,团队主建的省部共建项目——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位于第五实验楼3楼,占地600 m2,投入800多万元,初步建成电生理实验室、动物模型室、形态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行为学实验室等。

5、科学研究:团队成员承担科研项目 60余项,资助经费约6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3 项,省级课题32 项。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收录65篇,全文26篇,核心期刊发表 60余篇。团队曾获科研成果奖8项。

6、教学与人才培养:承担了本科生《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生《神经生物学》、《高级病理生理学》和《实验动物学》等课程,其中《神经生物学》获校研究生优质课程;主编及参编教材10余部;指导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25项,其中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项;指导研究生申报创新项目14项,其中省级项目8项;2013-2020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7名(其中在职硕士研究生4名)。

联系方式:

方向一负责人:黄志华

电话:18970786003

邮箱:18970786003@163.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8/1932.htm

骨干成员:黎晓

移动电话:18970786303;

微信号:18970786303

电子邮箱:lixiao7979@163.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38/1975.htm

方向二负责人:刘艳玲

电话/微信:17870561907

Email: yanling_liu190711@163.com

导师信息网址:http://jcyxy.gmu.cn/info/1144/1968.htm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赣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江西省赣州市开发区高校园区赣南医科大学黄金校区 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