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招生就业 正文

赣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

作者:时间:2023-09-20点击数:

(学科、专业代码:1001,授予医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具有献身医学科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掌握基础医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胜任医疗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方向

基础医学为医学门类一级学科,下设 5个二级学科(专业):

(一)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Human anatomy and histoembryology)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础研究;神经免疫细胞与神经损伤疼痛机制研究。学科、专业代码:100101。

(二)免疫学(Immunology)包括:胃肠道炎症和癌症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肿瘤免疫、病毒免疫。学科、专业代码:100102。

(三)病原生物学(Pathogenic biology)包括:HIV、HBV和HCV分子流行病学;病原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变应原;深部真菌学与中草药抗真菌研究。学科、专业代码:100103。

(四)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包括:慢性痛及电针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肿瘤基础与临床病理研究。学科、专业代码:100104。

(五)法医学(Forensic medicine)包括:法医病理。学科、专业代码:100105。

三、学习年限与时间安排

(一)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和延期)为 5 年。

(二)时间安排

学年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课程学习

查阅文献资料

教学实践

文献综述

选题开题

课题研究

临床实践

课题研究

撰写论文

论文中期报告中期考核

论文修改

论文预答辩

论文评阅

论文答辩

学位授予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一)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要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应用性。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非学位课程包括指定选修课和自主选修课

1学位课程

1)公共必修课政治理论课、英语、医学统计学和医学科研方法学。

2)学科基础课本专业各方向必修课,要求覆盖面广,侧重于本学科的共同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按一级学科开设。

3)专业方向课:本专业各方向必修课应充分体现本专业的发展动态着重开设前沿性、前瞻性或交叉性的课程按二级学科开设

2非学位课程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由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修。

3补修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必须补修二门所学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方式为随本科生上课或自学。补修课程由指导教师提出,列入培养计划,不计学分。

(二)要求与课程规定

1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 42学分,其中必修环节20 学分。具体学分要求如下表

总学分

≥42学分

修课课程学分

 ≥2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4学分

学位课程

公共必修课

9学分

学科基础课

2学分

专业方向课

3学分

非学位课程

选修课

≥8学分

必修环节

20学分

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

1学分

开题报告

1学分

中期考核

1学分

教学与临床实践

1学分

文献研读

1学分

学术活动

2学分

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

1学分

劳动教育

1学分

专业外语

1学分

学位论文

10学分

 

2课程规定

 

课程名称

学时数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公共必修课

(必修9学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36

2

1

考试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考试

 

 

32

2

1

考试

 

医学统计学

32

2

1

考试

 

医学科研方法学

32

2

1

考试

 

学科基础课

(必修2学分)

医学研究基础理论与技术

32

2

1

考试

 

专业方向课

(必修3学分)

按导师研究方向及学科培养特色设置,开设2门前沿类课程或实践类课程

48

3

3-4

考试

1.5学分/门

选修课

(选修8学分)

1.医学免疫学基础

32

2

1

考试

必选

2.自主选修课(从学校所提供的研究生选修课目录中选择)

 

≥6

1-2

考试或考查

任选

3.考核方式

硕士研究生修读的课程均需要考核。考核方式按《赣南医学院研究生课程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课程成绩 60 分以上(含60 分)可计学分。

五、必修环节

(一)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

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等教学形式培养研究生以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遵循学术道德规范,包括但不限于规范论文署名,遵守动物实验、人体标本、人体实验的医学伦理规定,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正确进行实验废弃物处理等。

(二)开题报告

1文献综述与论文选题

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前,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广泛阅读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文献 50 篇以上(含 20 篇以上外文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和分析,写出文献综述,作为选题依据。硕士研究生应该在文献综述中对文献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研究课题应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医药科技进步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确定课题后,应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在第 3 学期末至第 4 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按《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执行。开题报告必须在专家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专家小组由至少 3 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专家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

(三)中期考核

为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实行中期考核制度。中期考核应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由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入学以来执行培养计划和完成培养环节的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具体考核办法按《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暂行规定》执行。

(四)教学与临床实践

1教学实践

1)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能力的具体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应参加我校全日制本科生或者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在导师指导下承担与本专业、本学科相关联的课程教学、临床带教任务。具体形式包括: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课堂辅导或答疑、组织课堂讨论和实验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带教,以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等工作。

2)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原则上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进行。教学实践结束后,研究生应写出教学实践小结。导师和教学实践考核小组应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学工作量完成情况、教学工作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等进行考核,写出评语并评定成绩,考核合格取得学分。凡毕业前没有参加过教学实践或教学实践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须待其完成教学实践并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3基础医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工作总学时数不少于30学时。

2临床实践

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病理学方向研究生必须进行临床实践。

(五)文献研读

通过阅读文献,学会查阅和跟踪文献的能力,阅读文献和综合文献的能力;学会如何分析一篇文献,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掌握对科学问题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学生根据导师提供的文献清单完成文献研读工作,填写《赣南医学院研究生文献阅读记录本》,并提供书面报告,最后由导师评阅并给定成绩。

(六)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的培养环节,其形式可为参加国际、全国性和省内学术会议或校内外学术讲座等。通过学术活动可开阔学术视野,启发学术思维,提高表达能力;掌握医学科学发展动态和最新进展,促进学术研究。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求至少参加 32 次学术活动,独立完成 1 次学术报告,并在《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本》和《赣南医学院研究生培养手册》中填写,由主办活动的单位或主讲专家签署意见,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后必须撰写不少于 400 字的心得体会。达到要求者,给予学分。

(七)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学生实践体验的方式帮助研究生提前了解就业创业的政策,正确认识就业创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体验参悟就业创业的规律,全面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八)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实现德、智、体、美育养成的基础,对研究生进行劳动教育,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指导研究生结合校园生活、社会服务及各类实验实习活动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在校期间安排1周劳动实践,计1学分。

(九)专业外语

硕士研究生答辩前应翻译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外文文献,指导教师需对翻译文献进行修改并签字。

(十)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课题研究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通过后,按课题计划书的要求,进入课题研究阶段。课题研究阶段应将完整的实验过程按《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记录本》要求记录下来,提交学位论文时一并提交,无实验记录者不可参加论文答辩。

2中期报告

论文进行中硕士研究生应按计划向导师及学科组汇报课题中期进展情况,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按计划顺利进行。中期报告要有详细记录并填入《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表》中。

3学位论文撰写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应在论文中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出详细的阐述,要求文字精炼,语句通顺, 论点突出,论据充分,分析透彻,层次清楚,结构严谨,结果可靠。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发现、新观点或新见解。具体撰写要求按《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与写作规范》执行。

4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符合论文答辩要求者,须在培养单位或学科组范围进行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具体要求按《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要求及答辩规定》执行。

六、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习计划、外语考试合格、修满学分,通过论文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赣南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和相关规定,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医学硕士学位。

七、培养方式

(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又要使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承担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指导方式采取导师指导和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注重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八、培养管理

(一)成立导师组

导师组由导师和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副教授、教授(或相当职称) 3-5 人组成。导师组应对硕士研究生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和独立工作能力等全面负责。

(二)制定培养计划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 3 个月内由导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结合研究生个人的特点确定该生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与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的预期目标及进度等做出具体安排。

(三)思想政治教育

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培养学院、教研室(科室)和导师共同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紧密结合,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加强廉洁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硕士研究生要参加培养学院、教研室(科室)组织的政治学习和党组织生活会。采用政治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究生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

各级管理部门及导师都应密切配合,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培养其高尚的学术道德,树立勇攀科学高峰和创新探索的精神,把研究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研究型人才。

九、其他规定

(一)主要文献、书目及刊物

基础医学研究生必读/选读书目及刊物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社

文献类别

备注

(选读/必读)

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第9版)

周春燕,药立波/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专著

必读

2

《医学免疫学》(第4版)

龚非力/科学出版社,2014

专著

必读

3

Janeway's Immunobiology》(9th, 2016)

Kenneth Murphy et al. Garland Science Publisher.

专著

选读

4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第1版)

柳忠辉/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专著

选读

5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魏群/高等教育出版社

专著

选读

6

《细胞生物学》

丁明孝,王喜忠,张传茂,

陈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专著

选读

7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

王玉,潘洪明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专著

选读

8

《分子克隆》(第3版)

萨姆布鲁克,拉塞尔

专著

选读

9

《实验动物学》

秦川/人民卫生出版社

专著

选读

10

《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

(第3版)

章静波/人民卫生出版社

专著

选读

(二)适用专业及年级

本培养方案适用于基础医学各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自2022级研究生开始执行。


赣南医学院医学生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

(学科、专业代码:1001Z3,授予医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生理学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一)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遵纪守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世界视野,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医学生理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医学生理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能胜任医疗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外语的阅读和写作。

(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方向

医学生理学为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下设三个培养方向:

(一)慢性疼痛的中枢机制及干预(Central nervous system mechanism and intervention of chronic pain)

研究慢性痛中枢机制,探索电针、中药提取物及单体治疗慢性痛的中枢机制,探索电针治疗慢性疼痛是否存在耐受及其可能机制。

(二)缺血性脑病的分子机制及干预(Molecular mechanism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y of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研究新生儿缺血缺氧、脑卒中和慢性脑缺血的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靶点,探索植物雌激素、中药提取物及其有效部位对缺血性脑病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三)脑认知功能及功能障碍的生理与病理机制(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of brai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dysfunction)

主要研究学习记忆的机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研究,脑皮层发育的研究,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三、学习年限与时间安排

(一)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导师制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和延期)为5年。

(二)时间安排

学年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课程学习

查阅文献资料

文献综述

选题开题

课题研究

教学实践

课题研究

撰写论文

中期报告

中期考核

论文修改

论文预答辩

论文评阅

论文答辩

学位授予

四、课程设置与学要求

(一)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要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应用性。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非学位课程包括指定选修课和自主选修课。

1.学位课程

1)公共必修课:外国语(英语)、政治理论课、医学统计学和医学科研方法学。

2)学科基础课:本专业各方向必修课,要求覆盖面广,侧重于本学科的共同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3)专业方向课:本专业各方向必修课,应充分体现本专业的发展动态,着重开设前沿性、前瞻性或交叉性的课程。

2.非学位课程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由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修。

3.补修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必须补修二门所学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方式为随本科生上课或自学。补修课程由指导教师提出,列入培养计划,不计学分。

(二)学分要求与课程规定

1.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少于42学分,其中必修环节20学分。具体学分要求如下表。

总学分

≥42学分

修课课程学分

 ≥2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4学分

学位课程

公共必修课

9学分

学科基础课

2学分

专业方向课

3学分

非学位课程

选修课

≥8学分

必修环节

20学分

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

1学分

开题报告

1学分

中期考核

1学分

教学实践

1学分

文献研读

1学分

学术活动

2学分

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

1学分

必修环节

20学分

劳动教育

1学分

专业外语

1学分

学位论文

10学分

2. 课程规定

 

课程名称

学时数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公共必修课

(必修9学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36

2

1

考试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考试

 

 

32

2

1

考试

 

医学统计学

32

2

1

考试

 

医学科研方法学

32

2

1

考试

 

学科基础课

(必修2学分)

医学研究基础理论与技术

32

2

1

考试

 

专业方向课

(必修3学分)

按导师研究方向及学科培养特色设置,开设2门前沿类课程或实践类课程

48

3

3-4

考试

1.5学分/门

选修课

(选修8学分)

1.医学生理学

32

2

1

考试

必选

2.自主选修课(从学校所提供的研究生选修课目录中选择)

 

≥6

1-2

考试或考查

任选

3. 考核方式

硕士研究生修读的课程均需要考核。考核方式按《赣南医学院研究生课程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课程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可计学分。

五、培养过程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按二级学科方向进行培养与管理,突出学科特色,通过强化培养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质量。培养过程包括:

(一)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

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等教学形式以加强唤起研究生学术规范的意识,了解学术责任和规范,养成科研诚信的德行,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开题报告

1.文献综述与论文选题

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前,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广泛阅读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文献50篇以上(以外文文献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和分析,写出文献综述,作为选题依据。硕士研究生应该在文献综述中对文献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研究课题应该对学科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

2.开题报告

原则上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学位论文开题工作。开题时应已完成培养计划中的主要课程学习并成绩合格。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医学生理学学科领域或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所选课题必须立足于国内外学科前沿或者具有应用前景,应能解决医学领域的理论或临床应用方面的问题,具有创新性。开题报告按《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执行。开题报告必须在专家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专家小组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专家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不通过者允许在下一学年内申请再次开题报告考核。

(三)中期考核

为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实行中期考核制度。一般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考核时应已完成培养计划中的全部课程学习并成绩合格,已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且有一定进展。中期考核采用会评形式,重点围绕思想品德、学术诚信、课题研究进展及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评审小组由二级学科研究生管理委员会邀请3-5名学术造诣较深的同行专家组成,考评结果分为“通过”或“不通过”。首次未通过者,可在下一学期申请重新考核。具体考核办法按《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暂行规定》执行。

(四)教学实践

1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应参加我校全日制本科生教学工作,在导师指导下承担与本专业、本学科相关联的本科课程教学。具体形式包括: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课堂辅导答疑、组织课堂讨论和实验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带教,以及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书、论文写作及结题报告等指导工作。

2.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原则上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教学实践结束后,研究生应写出教学实践小结。导师和教学实践考核小组应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学工作量完成情况、教学工作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等进行考核,写出评语并评定成绩,考核合格取得学分。凡毕业前没有参加过教学实践或教学实践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须待其完成教学实践并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具体按《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工作的管理规定》执行。

3.医学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工作总学时数不少于 30 学时。

(五)文献研读

学会查阅和跟踪文献,阅读文献和综合文献的能力;学会如何分析一篇文献,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掌握对科学问题的判断力和鉴赏力。研究生根据导师提供的文献清单完成文献研读工作,填写《赣南医学院研究生文献阅读记录本》,并提供书面报告,最后由导师评阅并给定成绩。

(六)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的培养环节,其形式可为参加国际、全国性和省内学术会议或校内外学术讲座等。通过学术活动可开阔学术视野,启发科研思维,提高表达能力;掌握医学科学发展动态和最新进展,促进学术研究。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求至少参加32次学术活动,独立完成1次学术报告,并在《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本》和《赣南医学院研究生培养手册》中填写,由主办活动的单位或主讲专家签署意见,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后必须撰写不少于400字的心得体会。达到要求者,给予学分。

(七)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学生实践体验的方式帮助研究生提前了解就业创业的政策,正确认识就业创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体验参悟就业创业的规律,全面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八)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实现德、智、体、美育养成的基础,对研究生进行劳动教育,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指导研究生结合校园生活、社会服务及各类实验实习活动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在校期间安排1周劳动实践,计1学分。

(九)专业外语

硕士研究生答辩前应翻译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外文文献,指导教师需对翻译文献进行修改并签字。

(十)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须反映出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上已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1.课题研究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通过后,按课题计划书的要求,进入课题研究阶段。课题研究阶段应将完整的实验过程按《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记录本》要求记录下来,与学位论文一并提交,无实验记录者不可参加论文答辩。

2.中期报告

论文进行中硕士研究生应按计划向导师及学科组汇报课题中期进展情况,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按计划顺利进行。中期报告要有详细记录并填入《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表》中。

3.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学位论文撰写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与写作规范》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的学术观点必须明确,立论正确,词句精炼通顺,条理分明,逻辑合理;选用的研究方法要有科学依据,理论推导正确,计算结果无误,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图表清楚,引用规范,讨论充分,分析严谨;不得抄袭和剽窃。

4.成果创新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应在学科领域体现一定水平,具有先进性,须是对某个问题提出的新见解,或对研究方法提出创新性改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

5学位论文撰写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应在论文中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出详细的阐述,要求文字精炼语句通顺论点突出,论据充分,分析透彻,层次清楚,结构严谨,结果可靠。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发现、新观点或新见解。具体撰写要求按《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与写作规范》执行。

6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符合论文答辩要求者,须在培养单位或学科组范围进行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具体要求按《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要求及答辩规定》执行。

六、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习计划、外语考试合格、达到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提交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准后授予医学硕士学位。具体要求按《赣南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七、培养方式

(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又要使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指导方式采取导师指导和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注重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八、培养管理

(一)成立导师组

导师组由导师和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副教授、教授(或相当职称)3-5人组成。导师组应对硕士研究生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和独立工作能力等全面负责。

(二)制定培养计划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3个月内由导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结合研究生个人的特点确定该生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的预期目标及进度等做出具体安排。培养计划需经学科组、培养学院审批后执行,并报研究生工作处备案。

(三)思想政治教育

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培养学院、教研室(科室)和导师组共同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紧密结合,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加强廉洁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硕士研究生要参加培养学院、教研室(科室)组织的政治学习和党组织生活会。采用政治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究生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

各级管理部门及导师都应密切配合,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培养其高尚的学术道德,树立勇攀科学高峰和创新探索的精神,把研究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研究型人才。

九、其他规定

(一)主要文献、书目及刊物

医学生理学研究生必读/选读书目及刊物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社

文献类别

备注

(选读/必读)

1

《生理学》(第3版)

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专著

必读

2

《病理生理学》(第3版)

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专著

必读

3

Medical Physiology》

Guyton and Hal主编/lElsevier出版

专著

选读

4

《细胞培养》(第3版)

刘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专著

必读

5

《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第3版)

章静波/人民卫生出版社

专著

选读

6

what’s wrong with my mouse?》

Wiley Liss

专著

选读

7

《实验动物学》

秦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专著

必读

8

《神经生物学——

从神经元到脑》

John G. Nicholls主编,杨雄里等译/科学出版社

专著

选读

9

《现代分子生物学》

朱玉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专著

选读

10

《分子克隆》(第3版)

萨姆布鲁克,拉塞尔

专著

选读

11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魏群/高等教育出版社

专著

必读

(二)适用专业及年级

本培养方案适用于医学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自2022级研究生开始执行。


赣南医学院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

(学科、专业代码:1001Z1,授予医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具有献身医学科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本专业的关键技术,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能规范书写实验报告及撰写论文;能胜任生物技术与医疗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方向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下设三个培养方向:

(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研究油茶及地方特有天然药用动植物蛋白、多糖、生物多肽等功能成分的制备工艺及体系,分析各成分的组成及性质,分析各成分的生物活性,开发出相关产品,并有计划的申报专利,建立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二)疾病基因组学研究(Disease Genomics Research)

利用基因组学的基本技术,积极探索和临床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的分子机制,从基因组学视角揭示其发病机理。

(三)疾病蛋白质组学与发病机制研究(Disease proteomics and pathogenesis research)

利用蛋白组学的基本技术,积极探索和临床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蛋白芯片技术,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的分子机制,从蛋白组学视角揭示其发病机理,寻找发病机制中的关键靶点,为预防及治疗疾病奠定基础。

三、学习年限与时间安排

(一)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和延期)为5年。

(二)时间安排

学年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课程学习

查阅文献资料

教学实践

实验技术培训

文献综述

选题开题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

撰写论文

论文中期报告

中期考核

论文修改

论文预答辩

论文评阅

论文答辩

学位授予

四、课程设置与学要求

(一)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要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应用性。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非学位课程包括指定选修课和自主选修课。

1.学位课程

1)公共必修课:外国语(英语)、政治理论课、医学统计学和医学科研方法学。

2)学科基础课:本专业各方向必修课,要求覆盖面广,侧重于本学科的共同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3)专业方向课:本专业各方向必修课,应充分体现本专业的发展动态,着重开设前沿性、前瞻性或交叉性的课程。

2.非学位课程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由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修。

3.补修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必须补修二门所学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方式为随本科生上课或自学。补修课程由指导教师提出,列入培养计划,不计学分。

(二)学要求与课程规定

1.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2学分,其中必修环节20学分。具体学分要求如下表。

总学分

≥42学分

修课课程学分

 ≥2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4学分

学位课程

公共必修课

9学分

学科基础课

2学分

专业方向课

3学分

非学位课程

选修课

≥8学分

必修环节

20学分

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

1学分

开题报告

1学分

中期考核

1学分

教学实践

1学分

文献研读

1学分

必修环节

20学分

学术活动

2学分

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

1学分

劳动教育

1学分

专业外语

1学分

学位论文

10学分

2.课程规定

 

课程名称

学时数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公共必修课

(必修9学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36

2

1

考试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考试

 

 

32

2

1

考试

 

医学统计学

32

2

1

考试

 

医学科研方法学

32

2

1

考试

 

学科基础课

(必修2学分)

医学研究基础理论与技术

32

2

1

考试

 

专业方向课

(必修3学分)

按导师专业方向开设,至少开设2门前沿类课程

48

3

3-4

考试

1.5学分/门

选修课

(选修8学分)

1.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32

2

1

考试

必选

2.自主选修课(从学校所提供的研究生选修课目录中选择)

 

≥6

1-2

考试或考查

任选

五、必修环节

(一)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

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等教学形式以加强唤起研究生学术规范的意识、了解学术责任和规范,养成科研诚信的德行,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开题报告

1.文献综述与论文选题

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前,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广泛阅读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文献50篇以上(含20篇以上外文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和分析,写出文献综述,作为选题依据。硕士研究生应该在文献综述中对文献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研究课题应该对响应学科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

2.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确定课题后,应在导师的指导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在第3学期末至第4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按《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执行。开题报告必须在导师组会上宣读并答辩。导师组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导师组听取开题报告后,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未通过者,3个月后重新开题。

(三)中期考核

为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实行中期考核制度。中期考核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由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入学以来执行培养计划和完成培养环节的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具体考核办法按《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暂行规定》执行。首次中期考核未通过,3个月后重新考核。

(四)教学实践

1.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能力的具体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应参加我校全日制本科生教学工作,主要是在导师指导下承担与本专业、本学科相关联的本科课程教学、临床带教任务。具体形式包括: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课堂辅导答疑、组织课堂讨论和实验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带教,以及本科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写作等指导工作。

2.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原则上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进行。教学实践结束后,研究生应写出教学实践小结。导师和教学实践考核小组应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学工作量完成情况、教学工作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等进行考核,写出评语并评定成绩,考核合格取得学分。凡毕业前没有参加过教学实践或教学实践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须待其完成教学实践并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3.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工作总学时数不少于 30 学时。

(五)文献研读

通过阅读文献,学会查阅和跟踪文献的能力,阅读文献和综合文献的能力;学会如何分析一篇文献,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掌握对科学问题的判断力和鉴赏力。研究生根据导师提供的文献清单完成文献研读工作,填写《赣南医学院研究生文献阅读记录本》,并提供书面报告,最后由导师评阅并给定成绩。

(六)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的培养环节,其形式可为参加国际、全国性和省内学术会议或校内外学术讲座等。通过学术活动可开阔学术视野,启发学术思维,提高表达能力;掌握医学科学发展动态和最新进展,促进学术研究。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求至少参加32次学术活动,独立完成1次学术报告,并在《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本》和《赣南医学院研究生培养手册》中填写,由主办活动的单位或主讲专家签署意见,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后必须撰写不少于400字的心得体会。达到要求者,给予学分。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蓉江论坛”学术活动并做学术报告。

(七)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学生实践体验的方式帮助研究生提前了解就业创业的政策,正确认识就业创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体验参悟就业创业的规律,全面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八)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实现德、智、体、美育养成的基础,对研究生进行劳动教育,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指导研究生结合校园生活、社会服务及各类实验实习活动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在校期间安排1周劳动实践,计1学分。

(九)专业外语

硕士研究生答辩前应翻译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外文文献,指导教师需对翻译文献进行修改并签字。

(十)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课题研究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通过后,按课题计划书的要求,进入课题研究阶段。课题研究阶段应将完整的实验过程按《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记录本》要求记录下来,提交学位论文时一并提交,无实验记录者不可参加论文答辩。

2.中期报告

论文进行中硕士研究生应按计划向导师及学科组汇报课题中期进展情况,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按计划顺利进行。中期报告要有详细记录并填入《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表》。

3.学位论文撰写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应在论文中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出详细的阐述,要求文字精炼,语句通顺,论点突出,论据充分,分析透彻,层次清楚,结构严谨,结果可靠。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发现、新观点或新见解。具体撰写要求按《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与写作规范》执行。

4.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符合论文答辩要求者,须在培养单位或学科组范围进行查重、盲审及预答辩。查重、盲审及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具体要求按《赣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要求及答辩规定》执行。

六、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习计划、外语考试合格、修满学分、达到发表学术论文要求,通过论文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赣南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和相关规定,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医学硕士学位。

七、培养方式

(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又要使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承担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指导方式采取导师指导和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注重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八、培养管理

(一)成立导师组

导师组由导师和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副教授、教授(或相当职称)3-5人组成。导师组应对硕士研究生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和独立工作能力等全面负责。

(二)制定培养计划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3个月内由导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结合研究生个人的特点确定该生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实践、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的预期目标及进度等做出具体安排。

(三)思想政治教育

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培养学院、教研室(科室)和导师组共同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紧密结合,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加强廉洁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硕士研究生要参加培养学院、教研室(科室)组织的政治学习和党组织生活会。采用政治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究生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

各级管理部门及导师都应密切配合,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培养其高尚的学术道德,树立勇攀科学高峰和创新探索的精神,把研究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研究型人才。

九、其他规定

(一)主要文献、书目及刊物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必读/选读书目及刊物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社

文献类别

备注

(选读/必读)

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第9版)

周春燕,药立波/

人民卫生出版社

著作

必读

2

《细胞生物学》

丁明孝,王喜忠,张传茂 陈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著作

必读

3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魏群/高等教育出版社

著作

必读

4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

王玉,潘洪明/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著作

选读

5

《细胞生物学》

王金发/科学出版社,

著作

选读

6

《医学分子生物学》

张晓伟,史岸冰

著作

选读

7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周春燕,药立波

著作

选读

8

《现代分子生物学》

朱玉贤

著作

选读

9

《分子克隆》(第3版)

萨姆布鲁克,拉塞尔

著作

选读

10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David L. Nelson

著作

选读

11

《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

(第3版),2014年

章静波,人民卫生出版社

著作

选读

12

《细胞培养》(第3版),2018年

刘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著作

必读

(二)适用专业及年级

本培养方案适用于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自2022级研究生开始执行。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赣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江西省赣州市开发区高校园区赣南医科大学黄金校区 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