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招生就业 正文

赣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科研平台介绍

作者:时间:2020-05-06点击数:

要科研团队介绍

赣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科研团队介绍


基础医学院免疫学团队是学院主要科研团队之一,以此为基础成立的赣南医学院炎症与免疫中心是学校重点发展的七大科研平台之一。负责人为基础医学院刘志平教授(http://www.gmu-liulab.org),主要成员包括博士老师3名,硕士老师5名及研究生多名。

炎症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保护性反应,但过强或慢性炎症是常见炎症及其相关疾病如癌症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基础,对其复杂机制的理解意义重大。免疫学科研团队致力于用免疫学方法研究炎症性肠病、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并研究开发新的抗炎药物。

免疫学科研团队的研究平台主要在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科研中心5楼和2楼,依托赣州市癌症精准医学工程技术中心,得到中央支持地方高校专项基金医学免疫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学科等资金资助,拥有主要的大型仪器设备有流式细胞仪、液相悬浮芯片系统、倒置荧光显微镜、荧光定量PCR 仪、超高灵敏度化学发光成像系统、多功能酶标仪、超微量分光光度计、超低温冰箱、高速冷冻离心机、A2生物安全柜、二氧化碳培养箱、倒置成像显微镜、厌氧工作站等实验仪器设备(http://kyzx.gmu.cn/info/1107/1359.htm)。

过去5年内,本研究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级基金7项(包括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校级项目多项,总科研经费超过500万元。发表SCI论文57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 论文39篇,包括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2019年度,本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心脑血管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项。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共9篇,其中中科院JCR 1区论文3篇,2区论文2篇。

基础医学院分子病理科研团队介绍


分子病理中心是学校批准建设的校级重点科研平台之一(负责人为万绍贵教授),也是赣州市肿瘤液体活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基地。在当前精准医学时代下,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医学研究的前沿热点课题,同时也是实施个体化临床精准诊疗的基础,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与产业转化市场前景。分子病理中心定位于主要应用当前世界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来从事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开发。

中心现已拥有国际前沿的分子诊断与肿瘤生物学研究平台,比如第三代纳米孔测序平台、10X Genomics单细胞分析平台、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全自动化毛细管核酸电泳平台、循环肿瘤细胞富集与单细胞分选鉴定平台、高灵敏度数字PCR平台、细胞能量代谢仪等。

中心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1) 基于第三代纳米孔测序平台的微生物组测序、肿瘤融合基因和多位点突变检测、以及DNARNA甲基化直接测序研究;2)基于单细胞分析技术平台的肿瘤免疫微环境与肿瘤异质性研究;3)循环肿瘤细胞与循环肿瘤DNA等液体活检技术研究。


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科研团队

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科研团队是赣南医学院连续3届高水平重点学科——医学生理学学科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团队在人才队伍、研究平台、科学研究及教学与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团队负责人为黄志华教授。

1、团队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生物学科研团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两个较为稳定的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疼痛及电针调节免疫机制研究。1)疼痛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采用神经药理学、行为学、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电针对不同品系小鼠的镇痛作用,首次建立小鼠电针镇痛模型,并进一步研究了电针在炎症痛及神经病理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电针治疗慢性痛提供了实验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被国外学者引用200余次,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相互作用,研究药物对神经病理性痛的治疗作用及机制。(2)电针调节免疫机制研究。以细胞因子与神经肽之间相互作用及非神经元胆碱能系统为研究切入点,阐明电针调节免疫的作用及机制,为电针应用于临床辅助调节免疫平衡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方向之二: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针对脑血管意外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且相关防治药物(特别是防治脑卒中的药物)较少的现状,本研究方向重点研究:(1)慢性脑缺血自噬与炎症分子机制及药物干预机制研究;(2)植物雌激素通过细胞膜受体GPR30调控突触外GluN2BNMDA受体介导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3胆碱能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植物雌激素干预效应;(4)多功能蛋白DREAM分子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及其参与药物对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5)脑缺血后神经元再生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分子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

2人才队伍:团队拥有一批思想业务素质较高、科研成果较好、年龄、职称、学科结构合理的学术专业人才队伍。主干成员10名,其中教授4名(含二级教授1名,三级教授2名),副教授3名,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省学科带头人1名,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学位委员会硕士专业学位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会理事2人,省生理学会常务理事2人。现有赣南医学院硕士生导师7人。

4、研究平台:以科研中心公用平台为主,团队主建的省部共建项目——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位于第五实验楼3楼,占地600 m2,投入800多万元,初步建成电生理实验室、动物模型室、形态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行为学实验室等。

5、科学研究:团队成员承担科研项目 60余项,资助经费约6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3 项,省级课题32 项。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收录65篇,全文26篇,核心期刊发表 60余篇。团队曾获科研成果奖8项。

6、教学与人才培养:承担了本科生《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生《神经生物学》、《高级病理生理学》和《实验动物学》等课程,其中《神经生物学》获校研究生优质课程;主编及参编教材10余部;指导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25项,其中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项;指导研究生申报创新项目14项,其中省级项目8项;2013-2020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7名(其中在职硕士研究生4名)。



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科研团队介绍


病原生物学科研团队是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主要科研团队之一,负责人为病原生物学教研室陈鑫博士。团队成员包括博士教师3名,硕士教师8名及研究生多名,其中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名。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草药抗真菌活性和机制研究、抗疟原虫药物筛选和机制研究。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病是影响国民的身心健康重要因素之一。利用现代测序技术获取病毒的基因组,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能阐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以及传播规律,为病毒的防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另外,真菌和疟原虫也是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利用赣南地区独特的中草药资源,筛选具有抗菌活性和抗疟原虫活性的药物,探究其作用机理,能为新药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病原生物学科研团队的研究平台主要分布在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第三实验楼的56楼和第五实验楼的6楼。拥有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以及完成病原生物学相关研究的生物安全柜、PCR仪、凝胶成像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真菌培养箱、超低温冰箱等实验仪器设备。

在过去5年,研究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10余项,以及赣南医学院校级项目和人才启动项目多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6篇。获得专利2项。


生物技术科研团队介绍

生物技术科研团队是学院主要科研团队之一,此团队支撑赣南医学院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为科研中心王烈峰副主任,主要成员包括博士老师3名,硕士老师5名及研究生多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病变特征是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导致沉积处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使动脉壁变硬,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弹力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目前已被大家公认的致AS的危险因素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遗传因素,一些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和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肥胖等。其中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为主要表现的高胆固醇血症是AS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科研团队致力于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寻找发病的信号通路及重要关键节点蛋白,并研究开发相应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生物技术研究科研团队的研究平台主要在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科研中心4楼和2楼和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依托赣南医学院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得到中央支持地方高校专项基金生物技术基础实验平台,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学科等资金资助,拥有主要的大型仪器设备有流式细胞仪、倒置荧光显微镜、荧光定量PCR 仪、超高灵敏度化学发光成像系统、多功能酶标仪、超微量分光光度计、超低温冰箱、高速冷冻离心机、A2生物安全柜、二氧化碳培养箱、倒置成像显微镜等实验仪器设备(http://kyzx.gmu.cn /info/1107/1359.htm)。


     过去5年内,本研究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级及校级项目及横向课题多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500万元。发表SCI论文10篇,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1项。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赣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江西省赣州市开发区高校园区赣南医科大学黄金校区 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