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
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引向深入,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15 号)要求,逐步推动学院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现结合学院实际,提出以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动员和引导我院广大教职员工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足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医科大学”的目标定位,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实施目标
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核心命题,坚持以学院师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院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技双馨的现代医学人才。
三、工作思路与举措
(一)强化育人主体,构建四位一体“全员育人”工作格局(负责人:颜剑、俞轶钧、刘志春)
1.强化育人主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要做学生‘四个引路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要做好‘四个相统一’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制定学院师德师风考核量化表,对教师定期开展考核,定期评选学院“教学标兵”“教学名师”,并给予奖励,引导教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扎好立德树人的根基。
2.形成“家庭-自我-学校-社会”育人一体化格局。在加强师德师风基础上,学院以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为重点,构建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全院教职工和学生、家长、校友、社会各界等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育人体系。构建“家庭-自我-学校-社会”育人一体化格局。坚持“家校”联系制度,设立“家长微信群”,实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业、思想、生活、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定期安排家访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让家庭真正参与到全员育人体系中来。
3.构建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导师、班主任助理“四位一体”管理机制。学院每个班级配备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导师和班主任助理,实施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导师、班主任助理“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其中辅导员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由专业课教师担任,主要负责班级事务管理和学习指导;班级导师是具有副高级职称或副处以上干部担任,主要是思想引导和专业引导;班主任助理由高年级优秀学生教官担任,主要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从入学第一天到毕业离校全程化引导,学生在思想、学习、就业、心理等得到全方位支持。
(二)做到“四个融合”,构建“全过程育人”工作体系(负责人:谢水祥、刘志平、罗晓婷)
组织全院教职工,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到日常管理、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等各培养环节,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管理教育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融合,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管理教育融合。在思政课上,多以学生的日常事、身边事为案例加强思想整理理论教学,同时,在日常管理中将凸显“思政”元素,以思想政治理论引导日常事务管理。(1)加强医学生管理队伍的管理与培训。进一步完善班主任、班级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助理管理规定继续加强管理队伍特别是兼职班主任的培训,使新任班主任更快熟悉业务。(2)加强学生干部的培训。每周召开班长例会,每一个月进行一次主题培训。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3)继续坚持锻炼和晨读制度。通过锻炼与晨读的坚持,锻炼他们的身体、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4)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多方面多渠道掌握班级与学生情况,除班委外,每个班选聘两个普通同学担任信息员,及时掌握班上情况。(5)定期开展主题班会。结合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开展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6)定期走访用人单位。调查了解学生工作表现情况,反馈日常管理教育。
2.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教师在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1)引导学生加入教师科研项目。协助教师查找文献,做科研实验,加强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2)指导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从文献阅读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科研实践技能以及设计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帮助培养学生科学素养。(3)立项开放性实验项目。开放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启发指导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学院三大实验室立项一批开放性试验项目,开发科研能力,训练学生科技创新思维。
3.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增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1)指导学生参与“专业+”竞赛活动。学院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为契机,举办选拔赛,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性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的培训。(2)组建学院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帮助同学树立创新观念,提供创新实践、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培训学生撰写创业项目计划书,让大学生参与创业实战中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和热情。(3)结合专业知识,成立创业公司。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广大大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创新,结合基础医学相关知识,组建医学知识普及,开发健康产品等创业公司,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4.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融合。学院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紧扣时代主题,组织学生志愿者走出校门,立足医学专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为赣南地区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开展科普医学常识,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等活动,志愿者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学院将每年利用暑假时间,积极组织资助学生深入开展生源地社会调查活动,通过与基层医疗单位的零距离接触,深入了解基层卫生院发展的现状,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暑期社会实践的实际,围绕“基层医疗”这一主题写好一份调查报告,并对好的调查报告给予奖励。
(三)突出“五个抓手”,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
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以组织育人、课程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为重点,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上。
1.以“双挂一导”为抓手,积极优化组织育人(负责人:颜剑、李晓文)
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发挥学院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优化组织育人。“双挂一导”是学院党建特色创新品牌项目。“双挂”,即学院所有教研室(实验室)与学生班级挂钩、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党小组)挂钩。“一导” 即在挑选优秀教师作为班级导师基础之上,建立学院每一名教工党员与1+N名学生或一个学生兴趣小组或一个学生社团的指导关系。
教研室(实验室)与班级挂钩。紧紧围绕学校“立德立行,求是求新”的校训和“文明、勤奋、求实、进取”的校风,以专业教育为切入点,以培养“思想、学习同进步,科研、文体共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开展科研活动为载体,以开展文体活动为平台,重在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专业座谈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增进师生感情,丰富课堂内外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达到教书育人效果。
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党小组)挂钩。基于支部共建互动、资源共享的原则,共建党员活动室,结合教工党支部的工作特点和学生党支部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工党员各种特殊身份的优势,通过专题讲座、户内外活动、现场实践等形式,开创性开展一系列工作。一是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把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指导学生党支部做好党员培养与发展工作,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三是指导学生党支部有效开展组织生活和广泛的谈心交心活动以及其他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教工党员与学生建立指导关系。教工党员对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进行带、教、导,努力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学习上的指引人、生活上的知心人、心理上的贴心人。一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方面的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兴趣、特点,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指导学生合理制订学习计划、发展个人特长;三是言传身教,经常与学生交心谈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培养,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排除心理障碍;四是引导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积极参加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以“三个文明”为抓手,切实强化管理育人(负责人:俞轶钧、赖章敏)
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学院将以“三个文明”建设为核心,切实强化管理育人。“三个文明”是指宿舍文明、课堂文明和礼仪文明。宿舍文明总体要求:干净、整洁、无睡懒觉。课堂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专注、不玩手机、不打瞌睡。上课期间认真听讲,不打瞌睡,除教学需要外,不玩手机。礼仪文明的总体要求:礼让、微笑、主动问好。“三个文明”建设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提高道德修养、文明素质和纪律观念,使讲文明、践礼仪、守道德在学院蔚然成风。
学院将“三个文明”建设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选国家奖助学金、“三好学生”“仁爱大学生”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治作用,组建学生文明督导岗,坚持“三个文明”查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把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开展“三个文明”教育的实效纳入工作考核内容,引导教师做学生“三个文明”建设的示范者和引路人。
3.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统筹推进课程育人(负责人:罗晓婷、黄丽萍)
学院将重点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定期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打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精品项目,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育人职责。
采用案例教学法在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注重价值引领,注重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的融合,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规律,进行适当的教学规划,在教学内容里有机地穿插临床案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的同时把德育融入进去,树立以德育人的理念,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
融合交叉性学科,把握最新科研动态,利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通移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专题讨论。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探索创造、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思索科学技术使用的价值和伦理关切,科学研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提高教学水平。表彰一批“课程思政”教学能手,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交流教学心得,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全面提高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举办“德技杯”专业课程思政微课视频大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教师有意识地“一对一”指导,让学生主动了解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现状,增强学生爱国主义信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增强民族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
4.以“健康服务”为抓手,扎实推动实践育人(负责人:李晓文、赖章敏)
在学院志愿服务活动中,围绕“健康服务”形成了“小药箱”留守儿童健康扶贫计划(以下简称小药箱)项目品牌,是学校服务社会与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学院将重点打造这一品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成立“小药箱”项目工作室,组建实践团队。聘请儿科医生为技术顾问,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为“小药箱”的指导老师,在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中组建成立“小药箱”社会实践服务队。
建立实践基地,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在赣南地区各地,如南康区“康和园”、版石镇“快乐家园”、蓉江新区农村小学等地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志愿者到实践基地开展“小药箱”社会实践活动。
形成校地协同医学生实践育人新机制。在“小药箱”中,学院和学校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全员育人”工作格局。同时,引入社会资源,通过政府、高校、医院与爱心企业联动协同,构成 “政府主导、高校主办、社会参与、多校联合” 的校地协同实践育人机制。
5.以“特色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文化育人(负责人:俞轶钧、李晓文、赖章敏)
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举办“红医精神”传承活动。学院将围绕“政治坚定、技术优良、一心为民、救死扶伤”的红医精神开展各类弘扬和传承活动。在师生中开展搜集整理红医故事、红医故事讲演比赛,红医故事情景剧比赛,红色电影配音比赛,红色家书朗诵等活动,实地到瑞金、于都、兴国等地考察红色文化和红医精神等系列活动,成立学生职业精神(红医精神)研究会,举办职业精神论坛,组织学生参加“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传承弘扬红医精神, 让红医精神真正入脑入心。
开展仁爱教育活动。以“关爱自己,从爱护生命开始”“关爱他人,从关心帮助他人开始”“关爱家庭,从感恩开始”“关爱班级,从珍惜集体荣誉开始”“关爱自然,从爱护校园环境开始”为主题,开展好五次班会活动。举办“白袍授予仪式”暨医学生宣誓活动,通过每年在新生中举行医学生的白袍授予仪式,让每一位医学生从此刻起孜孜求学,刻苦钻研,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开展暑期寒假“做好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收集好一个民间药方”“ 看好一本书”等“五个一”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浸润中渡过假期。
举办原创微电影大赛。通过鼓励和资助在校大学生拍摄微电影的方式,让学生用独特的视角记录生活,用平凡的故事感动心灵。用仁爱的思想、自律的规范、不朽的青春去收集和回忆“医学之路”,推动学生文明养成教育的开展。通过表彰获奖作品,树立赣医学子身边的榜样。
四、实施保障
1.组织保障。学院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 长:曾泽鑫、叶军明
副组长:廖志平
执行组长:颜剑、谢水祥
执行副组长:俞轶钧、刘志平、罗晓婷、李启华
成 员:李晓文、刘志春、黄丽萍、邓爱红、赖章敏、黄金凤、曾艳、温二生、杨民、颜峰平、陈学洪、陈鑫、钟有添、吴素珍、陈水亲、胡恭华、邱伟、黄志华、谢富华、曹镐禄等
“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设在学院办公室,“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统筹协调推进分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活动规划、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资助帮扶、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网络平台等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紧密结合、学院院教职员工通力合作的“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确保“三全育人”工作责任落实、规范有序、富有成效。
2.制度保障。加强学院“三全育人”相关制度建设,建立评估、奖励机制。学院定期选派工作人员到上级组织、兄弟院校学习考察,将以“三全育人”整体思路规范化、制度化工作,将各项举措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评价机制和管理办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在全院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
3.经费保障。学院将进一步加大投入,落实教育部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指标,用于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网络建设、社会实践等。把学生活动经费主要用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活动上,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2020年1月15日